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巨大变局之中:电动化、数字化、可持续发展,以及不断变化的出行需求共同推动着行业转型。
AI(人工智能)已成为这一转型的核心驱动力。无论是在生产制造、自动驾驶、车载体验,还是能源管理中,AI 都正在从实验室走向量产,决定着车企的竞争力。
作为汽车制造强国,德国在安全与工程标准方面保持领先。中国则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、快速的技术迭代和灵活的政策环境,在落地速度和用户体验革新上表现出强劲势头。
2025年上半年,中国智能汽车市场已经从“新能源车值不值得买”过渡到“哪款电车技术更领先、哪款更懂你”。AI应用显然已成为核心卖点。
AI赋能制造:智能工厂与质量控制
在车辆行驶上路之前,AI已深度参与生产环节。
德国车企早在制造端引入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技术,用于优化装配流程、自动化质量检测和预测性维护等。
大众汽车利用AI提升狼堡工厂的效率与能耗管理;奥迪借助AI识别焊点和漆面缺陷;宝马则在AI加持下,让客户在App实时查看生产状态,以便提前发现问题,同时也可提升用户期待。
罗兰贝格预测,到2040年,德国整车厂将在所有职能单元部署AI,效率可提升50%,向“全面互联的智能工厂”迈进。
中国车企同样在加速智能制造布局。
比如,比亚迪、小鹏等通过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和数据驱动的工艺优化,实现柔性化生产,以适应车型与配置的快速切换。
在生产制造端,中德两国汽车产业拥有共同的目标:借助AI打造零缺陷、高效率、低能耗的生产体系。
自动驾驶:从地图依赖到实时感知
AI在汽车领域最广为人知的应用无疑是自动驾驶。
德国车企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方面积累深厚,如梅赛德斯-奔驰等制造商已经在研发允许驾驶者阶段性“脱手”的系统。一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,例如CarVi,还通过积分制度对驾驶技能进行评估,帮助驾驶员改掉不良习惯。
在中国,“无图智驾”正在逐步落地。
过去,城市NOA(导航辅助驾驶)受制于建图和法规,高度依赖高精地图,体验割裂。而新一代“无图智驾”通过摄像头、雷达、多源传感器融合 + BEV感知(Bird's-Eye-View,即鸟瞰视图) + Transformer AI大模型,实现无需高精地图的全城适配。
理想、小鹏、问界、小米等品牌已完成全国OTA升级,用户在多数城市可直接启用城市NOA,实现起步、加速、变道、绕行、转弯等全流程辅助。
相比之下,德国在法规框架与安全标准上的严谨作风,为自动驾驶的可靠性和责任界定提供了保障;中国则在政策优化和技术迭代速度上占据先机,使功能更快走进日常用车。
车载AI与人机交互:从语音助手到AI泊车
另一个快速增长的应用领域是车载娱乐信息系统与人机交互。
AI能够提供个性化推荐、自然语言助手以及自适应的显示元素。例如,宝马在其“BMW iDrive”中采用AI驱动的语音识别,为驾驶者提供类似私人助理的体验。梅赛德斯-奔驰的“MBUX”系统不仅可以理解语音指令,还会随时间推移逐渐适应驾驶者。
将AI集成至增强现实抬头显示(AR HUD),把关键信息直接投射到驾驶者视野中也是一个新趋势,可以提升安全与舒适性。
中国市场的亮点则是AI辅助泊车技术的实用性突破。过去,自动泊车多依赖超声波雷达,精度有限且需驾驶员介入;2025年上半年,极越ROBO-01、问界M9、小米SU7等车型的泊车系统已经能够在复杂光线、无标线车位、狭窄地库等场景稳定运行,支持下车后自动泊入、记忆泊车路径、远程一键停靠。这得益于感知硬件升级、AI动态路径规划与全自动控制的成熟,使泊车从“炫技功能”转为“日常必备”。
能源与可持续:800V高压平台的普及
在能源管理上,德国企业关注如何通过AI优化电池管理、延长寿命、降低能耗,例如博世的“Battery in the Cloud”系统。
中国市场则迎来800V高压快充平台的普及拐点。曾经仅在高端车型搭载的技术,如今已进入15–25万元主流价位区间,小鹏G6、零跑C10等车型可在10–15分钟补能300公里。政策上,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优先布局大功率充电桩,计划到2027年底建成超10万台,进一步保障800V车辆的补能自由。
这种从技术“炫耀”到全民普及的转变,让电动车长途与高频用车体验接近燃油车加油的便捷度。
全球竞争与展望
几十年来,德国制造商长期专注于机械工程。如今,AI与软件则要求截然不同的能力结构。
为弥补差距,许多车企选择与科技公司建立合作、或成立自有软件子公司(例如大众的 CARIAD),其市场潜力从众多初创企业涌现可见一斑。
从理论上讲,汽车行业参与者拥有海量数据——包括功能性数据与终端用户数据——可用于训练AI模型。对制造商而言,这意味着:谁掌握高质量数据并能做出正确洞见,谁就能制定游戏规则。
未来,中德在AI汽车领域可能形成互补——德国提供稳定、安全、耐用的技术底盘,中国输出敏捷的场景化创新与规模化落地经验。
毕竟,AI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竞争的核心,不论是在工厂、车内还是能源网络中,谁能将AI与用户体验结合得更紧密,谁就能在这场汽车革命中占据领先位置。